|
|||||
|
|||||
9月30日,水電四局牽頭建設的青海加西公路JX-1標正式通車運營,其建設不僅是跨越天險的地理通道,更是一場生態保護、工程智慧與永續發展的卓越實踐。從破解生態困局的深謀遠慮,到特大橋與深水基礎的智慧較量,再到特長隧道穿越復雜地質的科技攻堅,直至服務區引領綠色的未來標桿,加西公路JX-1標以其全方位的創新,樹立了高原基礎設施建設的嶄新典范。 破困局 · 生態敏感區的綠色實踐 項目啟航之初,便面臨著遠超常規工程的嚴峻挑戰。其線路穿行于生態高度敏感的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這里不僅是自然保護的重地,其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匱乏的基建條件,更使項目建設面臨著嚴格的“生態紅線”與現實的“資源瓶頸”。 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嚴禁設置任何臨時用地,這使得項目建設所必需的預制梁場、拌合站、鋼筋加工廠等大型臨建設施無處安身,傳統施工組織模式在此完全失效。初設階段為克服巨大高差而采用的“隧道群加橋群”螺旋展線方案,雖解決了技術難題,卻因大規模占用天然林地、損毀大量原生植被,將對原始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項目地處深山峽谷,周邊無任何可供接入的施工電源,若全線架設臨時線路,成本高昂且仍無法滿足需求。同時,區域內砂石骨料資源匱乏,外購不僅成本劇增,長途運輸更是對生態環境的二次沖擊。在如此敏感的生態區域內進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各項環保、林地、用地手續的審批環節多、要求高、周期長,極大地壓縮了有效的施工時間。 面對困局,項目建設團隊充分發揮其設計與施工深度融合的先天優勢,以“源頭優化、永臨結合、智慧統籌”為核心原則,展開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 項目公司組織設計和施工技術人員,對初設線路進行了深化研究與重新勘測。經過反復比選方案,最終提出了技術上完全滿足規范且能大幅繞避生態敏感區的新線路方案,從根本上扭轉了初步設計對環境的巨大影響。建設團隊創造性提出了將臨時設施與永久設施一體規劃、同步建設的思路。通過對全線互通立交、服務區、收費站等永久占地的精心布局與空間優化,成功將大型臨建設施(預制梁場、拌合站和鋼筋加工場)全部“嵌入”到項目紅線范圍內,完美解決了臨時用地審批困難的問題。在施工用電方案上,展現了非凡的戰略遠見。 項目果斷決策,放棄傳統的、高成本的臨時用電接入模式,轉而先行投資建設項目的永久性電力干線工程。這條提前貫通的“能源大動脈”,在建設期承擔起為全線各個工作面供電的重任。在設計過程中,全面引入BIM技術,對所有設計圖紙進行三維碰撞檢查和設計缺陷核對,提前發現并解決了大量潛在問題。同時,對復雜的施工工藝進行動畫演示和現場模擬,使設計方案更加直觀、可靠,從源頭上減少了施工階段的變更與返工。 一系列高瞻遠矚的舉措,為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優化的新線路方案,大幅縮減了林地占用范圍,最大限度地守護了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生物多樣性與自然原真性。 ——“永臨結合”的用地模式顯著節約了臨時占地,節省了可觀的用地與復墾費用。先行架設永久電力線路的方案,有效解決了臨時施工用電和永久電力設施的重復投資。 ——BIM技術的深度應用,使得設計質量大幅提升,技術交底直觀高效,從源頭上保障了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 該項目在生態敏感區進行大型工程建設中所展現出的環保責任與創新智慧,為同類項目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生動詮釋了中國電建“建設清潔能源,營造綠色環境”的企業使命與責任擔當。 顯匠心 · 特大橋梁的智慧管理 跨青崗峽水電站庫區的大通河2號特大橋是本項目關鍵工程之一。其雄偉的變截面連續箱梁如長虹臥波,然而,宏偉橋身之下,位于庫區深水區的主墩基礎施工,卻面臨著水深流急、地質復雜、環保要求高等一系列嚴峻挑戰。面對這一“卡脖子”難題,項目團隊以一份科學嚴謹、創新務實的專項施工方案為藍圖,展現了現代工程管理的卓越智慧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面對深水基礎施工,圍堰方案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工程的成敗與安全。項目團隊對多種主流圍堰方案進行了深入的技術經濟比選。在綜合考量結構安全性、施工便捷性、工期可控性及成本效益后,鎖扣鋼管樁圍堰以其結構穩定、加工快捷、適應性強、材料回收率高的顯著綜合優勢脫穎而出,成為征服大通河深水基礎的最優選擇。 方案設計體現了極高的系統性和預見性。設計采用了多道內支撐的堅強支護體系,確保圍堰在每一個施工階段都保持穩定。方案詳細規劃了從圍堰搭建、逐層支撐、抽水開挖,到承臺澆筑、結構換撐、圍堰拆除的完整施工流程。每一種工況都明確了技術要點和安全控制標準,形成了環環相扣、動態平衡的施工閉環,為深水作業構建了堅實可靠的安全壁壘。 將藍圖轉化為現實,依靠的是精細化的過程管理和高超的工藝水準。在寬闊的庫區水面上,通過高精度測量技術嚴格控制每一根鋼管樁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采用先進的打設工藝和合理的施工順序,實現了圍堰的精準合龍,為后續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河床下伏的堅硬地層是施工的主要障礙。項目創新性地采用高效成孔工藝進行引孔,成功在復雜地質中開辟通道,既保證了樁體的順利就位,又有效增強了圍堰的整體密封性。圍堰的防滲漏是成敗關鍵。施工中構筑多道防線:在鎖口處采用特制材料進行潤滑與密封;抽水過程中,針對不同情況的滲漏,備有從快速吸附到主動封堵的一系列成熟應對措施,確保了圍堰內部干爽的作業環境。施工期間,構建了全方位的自動化監測網絡,對圍堰結構變形、支撐受力狀態、內外水位差等關鍵參數進行實時監控。數據實時反饋以指導施工,真正實現了“動態設計、信息化施工”,將風險管控從事后補救前置為事前預警和過程控制。 通過上述一系列精細化的管理和技術措施,大通河2號特大橋主墩深水基礎施工取得了圓滿成功。在整個深水圍堰施工過程中,成功克服了極高安全風險,未發生任何重大安全事故。圍堰的各項技術指標均優于規范要求,為后續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創造了完美條件。科學的組織與精準的工序銜接,確保了工程按關鍵節點順利推進,為特大橋整體建設贏得了寶貴時間。此次鎖扣鋼管樁圍堰在復雜環境下的成功實踐,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可靠的工法和項目管理經驗,為類似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的智慧財富。 大通河2號特大橋的巍然屹立,始于水下基礎的固若金湯。這座特大橋的施工管理,是加西公路建設者將技術創新、精細管理與風險預控完美融合的生動體現,是智慧與匠心在加西公路建設歷程中鑄就的又一典范之作。 鑄脊梁 · 北山特長隧道的攻堅之路 互助北山特長隧道全長11.15公里,最大埋深769米,是青海省公路建設中公認的“極限挑戰”。它集“超長、高寒、高海拔、大埋深、地質復雜”于一身,穿越七條斷層破碎帶,施工中面臨高地應力、涌水、軟巖大變形等世界級難題。面對這場與自然的嚴峻對話,項目團隊交出了一份以智慧與勇氣寫就的答卷。 項目伊始,便確立了打造數字化全生命周期示范工程的目標。基于BIM技術的智能化施工管理系統成了項目的“數字中樞”,它將進度、質量、安全、技術等各條業務線整合到一個統一的數字平臺,實現了從“人管”到“智管”的飛躍。在進度管理上,系統自動匯總數據、生成報告,并能智能預警工期風險,讓管理決策“盡在掌握”。在質量管理方面通過移動端即可實現問題的精準推送、閉環處理與全程留痕,確保了管理流程的實時、透明與可追溯。在安全管理方面,系統集成各類監測數據,對安全步距、圍巖變形等風險進行實時監控與自動預警,構筑了一道前置化的主動安全防線。 在“動態設計+動態施工”相結合的理念指導下,隧道施工的“感知能力”得到質的提升。施工過程中構建了“地震波法+地質雷達法”的綜合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如同為隧道裝上了“CT掃描儀”和“透視眼”,實現了對掌子面前方地質條件的精準預判。基于實時數據,團隊動態修正圍巖等級,及時調整支護方案,讓隧道每一次掘進都“心中有數,腳下有路”。 在隧道內,一套基于固態激光雷達的坍塌監測預警系統,獨立構建了全天候的“神經感知網絡”。該系統能精準捕捉圍巖毫米級的變形,并將數據實時傳輸至管理人員手機APP上動態呈現隧道的“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系統即刻自動預警,實現了將風險消滅于萌芽狀態的目標 面對復雜的地下空間,基礎BIM技術的“導坑挑頂法+新奧法”的創新工法,確保了施工安全與效率。與此同時,數控濕噴機械手、自行式液壓棧橋等全流程機械化設備的投入,形成了隧道掘進的“鋼鐵洪流”,不僅極大提升了工效,更將工人從高風險環境中解放出來,實現了本質安全。 工程建設并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項目建立了洞渣資源化利用體系,將可利用的開挖洞渣轉化為路基填料和建筑材料,不僅節省巨額成本,更守護了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綠水青山,完美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立標桿 · 高原服務的融合典范 如果說隧道是穿越艱險的壯舉,那么巴扎服務區則是面向未來的遠見。它超越了傳統服務區的功能,成為我國高寒地區“交通與能源融合”的典范之作。 服務區充分利用高原豐富的太陽輻射資源,通過在周邊路基邊坡和服務區空地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并配建大規模儲能設施作為“綠色充電寶”,服務區構建了一套高效、穩定的清潔能源微網系統,成功實現了服務區能源的100%清潔化與智能化調度。 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智慧能源微網平臺,服務區像一個精明的“能源管家”,實時調度著太陽能、儲能和采暖系統的運行,實現最大化能源效率。集成太陽能集熱與空氣源熱泵的低碳采暖系統,徹底告別了對傳統燃煤的依賴。 巴扎服務區“交能融合”的成功實踐,標志著交通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在高原落地生根。它生動詮釋了,即便在生態極其敏感的青藏高原,交通基礎設施也完全可以成為生態文明的守護者與綠色能源的貢獻者。 面對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區“特長隧道、深水橋梁”等世界級工程難題,加西公路JX-1標段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圍繞“地質精準認知、數字賦能建設、結構安全控制、生態有效保護、工程提質增效”五大維度,系統開展科研攻關,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體系。項目累計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省部級工法,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等,實現了從理論方法到工程實踐的全鏈條創新。成功支撐了互助北山特長隧道與大通河特大橋等關鍵工程的順利實施,填補了高原復雜地質條件下隧道與橋梁建造的多項技術空白,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施工建設經驗,為我國高海拔地區交通建設貢獻了寶貴的“技術體系和行業解決方案”。 加西公路的建成,是一部用智慧與汗水寫就的壯麗詩篇。它向我們證明:天塹可以跨越,天險能夠征服,發展與保護更能共贏。這條矗立在高原上的天路,不僅重塑了青海東北部的交通格局,為區域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更以其在生態保護、工程管理、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展現了現代工程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 加西公路航拍 互助北山特長隧道 甘禪口互通立交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