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戈壁長風起,綠電譜新篇。 近日,由水電十一局第三分局承建的新疆布爾津縣65萬千瓦風電項目Ⅱ標段44臺風機全部完成吊裝,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這片于2024年8月正式動工的風機矩陣,即將為新疆地區輸送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進一步拓展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市場空間與發展格局,為新疆能源結構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項目開工伊始,就是一場與時間和自然的競賽。 2024年8月項目啟動,距離十月中旬的冬季僅有兩個多月有效施工期。“必須跑在冬天前面!”成為項目全員的集體共識。面對有效施工期短、環境極端艱苦的巨大挑戰,項目部沒有被動應戰,而是以主動出擊的姿態,將科學統籌與精細管理化為破題的關鍵鑰匙。 “這是分局開拓新疆市場的首個風電項目?!睍r任項目常務副經理謝亞磊在開工前的方案研判會上強調,“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推進項目建設,既要克服極寒環境對工程質量帶來的嚴峻考驗,更要以此為起點,樹品牌拓市場,為公司在新疆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p> 與大自然賽跑,而困難就“藏身”于在大自然中。 極寒天氣是這里最頑固的“對手”。職工們裹緊厚氈帽、軍大衣,腳踏加厚大頭鞋,仍難抵擋刺骨寒風,而低溫對基礎混凝土澆筑與二次灌漿作業帶來的挑戰更為嚴峻。為確保冬休前完成全部基礎回填與灌漿,避免錨栓因槽內進水銹蝕而影響整體工程質量,項目部將灌漿料的性能優化視為關鍵突破口。 于無路處踏新徑,于未知中建新功。面對經驗不足的情況,項目團隊沒有退縮,而是主動向公司請教,向行業學習。在水電十一局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設計單位的密切配合下,經多輪分析論證,最終決定將灌漿料強度等級由原設計的100兆帕提升至120兆帕。這一關鍵提升,不僅有效保障了低溫環境下灌漿體的強度發展,也顯著增強了項目在嚴寒條件下的持續施工能力。 在基礎施工高峰期,項目生產經理王鑫鑫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一天的進度?!?4臺風機,就要有44個基坑,每個都要避開低溫施工,時間把握至關重要。”項目部實施“網格化管理”,將作業面劃分不同責任區,每個區域配備專人管理。各負責人每天都要匯報進度、提出需求。“我這里需要增加一臺泵車?!薄拔疫@邊鋼筋今晚到位。”……這樣的精準管理,確保了2025年4月22日完成全部基礎澆筑的節點目標。 “在戈壁灘上施工,安全更要做到萬無一失。”安全總監李靈國推出“安全晨會”,每天開工前,各班組都要進行安全交底。他還秉著“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精神頭,及時發現并消除各類隱患?!氨乇锟偸茄b著熱茶,但他巡查現場時卻很少喝上一口?!惫と藗冞@樣評價這位盡職的安全守護者。 當最后一倉混凝土澆筑完成,晨曦映照在整齊劃一的基礎環上,這是托起風機聳入云天的堅實基礎。這個良好的開局,既得益于科學統籌的前瞻規劃,也離不開精細管理的扎實落實。 一場與風速的博弈 如果說基礎施工是與時間的賽跑,那么風機吊裝就是與風的博弈。 布爾津的風,既是寶貴資源,也是嚴峻考驗。這里年平均風速4.8米/秒,最大風速可達31米/秒,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氣象條件中精準把握吊裝窗口,成為項目團隊必須破解的難題。 “我們要像獵人一樣,精準捕捉每一個施工窗口?!表椖靠偣ぶ芟嗟倪@句話,道出了吊裝作業的精髓。在他的帶領下,項目部利用全方位的氣象監測系統,專人實時跟蹤氣象數據,“有時候一個看似平靜的午后,可能就是最佳的吊裝時機。我們必須24小時待命,與天氣打時間差。” 在吊裝方案論證中,技術員劉江龍提出采用單葉片吊裝工藝:“雖然對接精度要求更高,但能有效利用零散窗口期?!边@一創新方案使工期利用率提升了30%。同時,技術質量部經反復論證,采用500噸全地面起重機完成第一、二節塔筒吊裝,實現多作業面并行施工,進一步提高整體安裝效率。 策略與創新,最終都凝聚于每一次具體的吊裝行動中。連續陰雨停歇后,項目抓住寶貴的窗口期,全力投入最后一臺風機吊裝工作中,就在最后一個葉片即將安裝時,風速突然增大。“再等等!”現場總指揮緊盯著風速儀。當風速回落的瞬間,他果斷下達指令。在全體人員的注視下,巨大葉輪平穩升空,安裝人員盡管雙手凍得通紅,每個對接動作依然精準到位。 精準,是吊裝成功的生命線?!懊恳淮蔚跹b都是一次大考?!睖y量員宗春對此深有體會。他帶領團隊將激光測距儀的應用做到極致,在百米高空之上將塔筒垂直度誤差牢牢控制在毫米之內。正是這份對精度的執著,為所有風機的穩固矗立提供了最堅實的保障。 一次次這樣的技術攻堅與管理創新,項目最終贏得了這場與風博弈的勝利,為全容量并網發電掃清了最后一道障礙。 一支團結有力的隊伍 當技術難題被逐一攻克,管理藍圖化為現實,這最動人的篇章始終由建設者書寫。在廣袤戈壁灘上,水電十一局的建設者們不僅建起了一座風電場,更用忠誠與擔當鑄就了一支善打硬仗的鋼鐵之師。 “團結就是力量!”?這簡單的話語道出了團隊的精神內核。在嚴寒中,青年職工總是最早出現在施工現場;在風機吊裝的關鍵時刻,老職工始終堅守在最前沿。這種“以老帶新、新老結合”的工作模式,讓水電十一局“自強不息 勇于超越”的企業精神在戈壁灘上傳承發揚。 “這里就是我們在戈壁灘上的家。”來自重慶的年輕人陳楊笑著說。項目部通過組織集體活動、改善伙食住宿,讓遠離家鄉的職工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家人寄來的家鄉特產、同事分享的零食,這些看似平常的細節,卻凝聚起了團隊的向心力。 “最讓我感動的是同事間的相互扶持?!蔽镔Y設備部祖馬勇說道。當有同事身體不舒服時,大家總能及時伸出援手;當有人遇到技術難題時,總有老師傅主動傳授經驗。這種團結互助的氛圍,讓這個團隊在艱苦環境中始終保持昂揚斗志。 山河為卷,鐵軍執筆。 隨著葉輪劃破戈壁長風,這支風電勁旅已整裝待發,向著全容量并網發電的目標發起最后的總攻。他們將繼續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攻堅克難的勇氣、久久為功的定力,在遼闊的邊疆大地上,繼續揮毫潑墨,描繪綠色發展的時代新畫卷。 風葉運輸 塔筒吊裝 參建職工慶祝吊裝完成 |
|||||
【打印】
【關閉】
|
|||||
|